-
首頁 >> 社會實踐
優秀案例個人十八——家鄉成就感悟
發布時間:2023-02-14 10:25
01
提前準備,了解情況
在下鄉前,我提前查閱資料,了解楊美村大致情況,并規劃好走訪路線,保證走訪的順利進行。另外,在設計好具體的調查問卷內容后,我不斷進行修改和完善,以保證后續采訪的流暢性。我還提前聯系好鎮政府、村委會的工作人員,約好采訪時間,確保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工作。
02
走訪村鎮,了解政策
在一切準備就緒后,我們一家人駕車前往象湖鎮政府。到達象湖鎮后,在與鎮政府的工作人員交談中得知,近年來楊美村按照三產融合的發展思路,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食用菌、油茶、水稻等),促進紅色旅游、傳統村落旅游、奇和研學等新產業新業態新發展,依托“扶貧工廠”打造“一村一品”發展格局,形成食用菌全產業鏈發展的富民強村支柱產業,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03
參觀紅色景區,體驗紅色生活
我們按照既定路線,前去探訪楊美村特色的“紅色文化”。我們去到朱德率紅四軍出擊閩中紀念館(榮福堂),也就是紅軍留款信遺址所在地。可以看見,遺址旁的房子墻上繪著紅四軍出擊閩中以及留款的場景,左邊還有“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農村發展新藍圖”的墻繪。
在榮福堂里,整齊懸掛的紅四軍軍旗,保留完好的老式建筑,羅列兩旁的紅軍用過的物品,一下子讓人回到那個慷慨激昂的年代,完好的紅四軍軍服還有他們曾用過的杯碗,好似講述起“請紅軍阿哥喝碗水”的故事。來到榮福堂右邊的屋子,就見到全國保存最完好的紅軍留款信,它真實反映了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優良作風。
出了榮福堂,我們發現,周圍還設有許多旅游服務點,與當地美麗的鄉村環境融為一體,其中設置包括穿紅軍服、重走紅軍路、品嘗紅軍飯在內的各類紅色教育體驗項目。象湖鎮在傳承紅色文化的同時,致力打造“生態搭臺、紅色唱戲”的紅色文化旅游村,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我挨個體驗了一遍,仿佛在其中感受到那段壯美歲月化為流水流過我的周身,讓人難以忘懷。
接著,我走過一道道窄窄的田埂,跨過一條條潺潺的水溝,走遍了整個村子,一路上遇到的村民都非常熱情,他們的臉上笑容洋溢,扛著鋤頭還不忘在田壟上和我們交談,講著自家地里的收成,還熱心地給我們指路。
在這大片的田地中橫貫著一條河流,河對岸,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巨大的朱德雕像,這里便是紅四軍前敵委員會(達道堂)所在地。
04
采訪當地村民,聆聽發展故事
參觀完后,我們回到了村部,與當地村民交談,并進行一些記錄,從村民那里更加真實更加具體地了解當地的鄉村振興成就,可以發現,村民們對于當地近年來的發展有著充分的肯定。
05
完成調研,助力鄉村振興
完成一系列走訪調研,我對于楊美村的鄉村振興部署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在整理好資料和記錄后,我制作了對于楊美村鄉村振興調研的PPT,并用此PPT講述楊美村的故事,為楊美村的鄉村振興提供自己的綿薄之力。以下為部分PPT展示:
06
總結實踐內容,感受蓬勃生機
在此次社會實踐中,通過對楊美村鄉村振興成果的調研,我看見了鄉村振興戰略的“蓬勃生機”,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對于國計民生的重要作用,可以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解決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正如當地政府工作人員所說: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而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就要多深入群眾,合力摘掉“窮帽子”;還要多實地調研,幫助鼓起“錢袋子”;也要多爭取項目,改善農村“老樣子”。
這次社會實踐,不僅讓我對鄉村振興戰略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讓我思想更加成熟,視野更加開闊。在未來生活中,我會拿出百尺竿頭的干勁,胸懷會當凌絕頂的狀態,努力在實踐中成長,在服務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