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特黄a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高清完整版

優秀案例個人十九——家鄉成就感悟

發布時間:2023-02-14 15:35

在本次社會實踐中,我們走訪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基諾族、傣族、哈尼族三個少數民族村寨,拜訪了云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基諾大鼓舞代表性傳承人何老師,了解到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在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不斷傳承發揚,一些即將失傳的少數民族文化得以挽救,一些缺失的少數民族文化得以完善,同時國家也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和文化,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讓各少數民族文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傳承和發展。

 

01

拜訪基諾族大鼓舞傳承人——何老師

何老師從1983年開始學習民族舞蹈,1986年開始教授村子里的年輕人學習基諾族傳統歌舞。她在村子里教授愿意學習的年輕人,同時在一些文藝工作者的幫助下對原本的大鼓舞進行藝術化加工,之后便開始帶領舞隊到各地表演。起初是在鄉上,后來到州里、省里最后到全國。這個過程中何老師在政府的鼓勵和其他民族學者、文化傳承人的幫助下開始自己編舞、編曲,對傳統的大鼓舞進一步創新,把基諾族動人的舞姿帶到了各種各樣的舞臺上。何老師還在政府的鼓勵和幫助下成立了基諾族手工藝品合作社,用來傳承和發揚基諾族傳統的織布和刺繡技藝,她在傳統手藝中融入了一定的現代元素來改造傳統服飾和首飾,把它們宣傳到其他民族。

 

02

向傣族村寨村干部,了解民族村寨建設情況

在傣族村寨景坎村中,我們了解到西雙版納傣族在當地人口中占比較大,文化氛圍較為濃厚,由于傣族的民族節日許多都與宗教活動有密切聯系,而傣族的民族宗教保護較為完整,因此傣族的民族節日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保留,除了傳播范圍較為廣泛的潑水節,本族人民對于其他傣族節日也有傳承,如開門節、關門節等。

村寨內還保留了傣族獨特的欄桿式建筑,同時村寨在村干部的帶頭建設下,將牲畜原來養殖在建筑一層的習慣更改,在村內多植花草,使得民族文化與時俱進。

 

03

走訪哈尼族村寨,了解當地民族生活

最后我們走訪了哈尼族分支愛伲族的村寨,當地政府通過成立哈尼協會協助寨子傳承發展當地的傳統文化。

通過村長的介紹,我們了解到,寨子每過一到兩個月就會舉辦一次傳統節日。我們也在寨子里參觀了愛伲族節日用的獨繩秋千,愛伲族的秋千和我們記憶中的不同,頗具特色。獨繩秋千立于斜坡上,由4根支架交叉成“十”字捆綁,上裝一根橫木,橫木上部拴一根拇指粗的藤條,下端結一扣,藤條中段拴一根約2米長的細藤條。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愛伲族的祖先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采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蕩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秋千最原始的雛形。秋千要蕩三上三下。三上意為高山竹林茂密;三下意為來年豐收、害蟲被趕跑。蕩秋千象征著愛伲族族人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期許。

 

04

心得體會

本次社會實踐,我們堅持實事求是,深入大山調研,切身體會了基諾族、傣族、哈尼族三個民族的多元化的風情文化與生活上的巨大改變,同時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國家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進步和文化傳承發揚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說:“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華民族輝煌的文化史,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大學生,我們希望通過本次社會實踐傳承先進的中華文明、講好屬于人民的中國故事、展現豐富多彩的中國形象。對于文化學習,我們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先進模范人物,樹立遠大理想,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一個新時代大學生應具有的文明程度;對于文化傳承,我們要在學好功課的情況下,做好進入社會的知識儲備,堅定文化自信,主動在多元化的平臺上弘揚宣傳民族文化,為激活中華文化的生命力盡心盡責,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奮斗。